农忙时节挥汗雨 手握农具砺意志
撰稿: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发稿日期:2019年10月31日

行走于田垄之上,穿梭于玉米地之间,面朝黄土,手捧稻米,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见证着我们又一天的学农生活。
    结对在临沂十八中的同学们则回到了熟悉的农田,各小组接受了新的任务,或是在花生地里拔花生,或是在小学中帮教师们耕地种蒜,灌溉土地,或是在田野里继续昨日的种蒜农作。
    拔花生需要抓住花生的根茎用力拔出,在抖土后将在根部的花生一粒粒的分离。在拔花生的过程中我们挥汗如雨,为了不浪费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我们在田地里认真的检查每一寸土地。农民伯伯们为我们煮了新摘下的花生。花生在嘴中齿颊留香。在大兴屯小学种蒜的同学们初次体验了种蒜的全过程:剥蒜、松土、犁地、种蒜、填平、灌溉。农民伯伯们日常劳动于我们而言却显得格外困难,甚至连均匀填土都比较困难。但通过劳动,我们学习到了更全面而完整的农耕方式,也感受到了农村质朴而又快乐的民风。依旧在田地里种蒜的同学们起初无处下手,但渐渐从中收获更多技巧,摇、埋、掏一气呵成。同学们也以比赛为由头开始享受农耕的乐趣。
    7班和8班的同学则欣赏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郯城县花园乡柳琴戏,看着郯城县花园乡中心小学同学的表演、参观着柳琴戏陈列馆,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梨园奇葩的异彩缤纷。下午,则参观了红花乡中国结博物馆,感受中国结蕴含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结编织中国梦的美好寓意。此外,同学们继续在草莓大棚挑运砂礓石。虽然鞋子脏了、有点累了,但是坚持干好农活,我们是认真的!
    博雅班的同学们在清晨的寒意中出发再次前往鸿强蔬果合作社。与前一天相比,今天的劳动更为接近我们记忆里的传统农业。我们的劳动任务是:种大蒜。先要把蒜头剥成一瓣一瓣,以便于种植。但一开始,这一个完整的大蒜难以下手,只有先把外面的皮清理干净才能慢慢地把它剥开来。随后还要分辨大小好坏,将之一一分开后才能进入下一步。
另一边,同学们拿着铁锨走上已经施过肥的土地,进行开垄的工作。先用细线确定间距,再用铁锨将土铲到线上,形成一个个田垄。这一铁锨下去,有时会碰到深埋土中的菜根无法前进,有时却因为插的太深而难以抬起。角度、力度、速度,都十分重要。
    同学们分工合作,一组继续在路边剥蒜,另一组蹲在田垄上种蒜。一次四行,每行一只白胖胖的蒜瓣,肚子一律整齐朝东,以防止蒜叶交叠影响产量。两个蒜瓣间距六七厘米,插入土中后再盖起来。
    一转眼下午过去了,同学们时刻自发拿起扫把和口袋开始打扫满地雪花般的蒜皮,装好未下地的蒜瓣,将场地打扫干净方才离开。
9班同学的任务是掰玉米。走到一大片玉米地前:那玉米杆有一个同学这么高。放眼望去,看不到边。男生们带着工具在前面“开路”,女生们则跟在后面收玉米。一开始,我们效率比较低,但渐渐的摸到了门道。后来农民们还教了我们如何嚼玉米杆子,甜甜的味道、饱满的汁水丝毫不输给甘蔗。下午,同学们来到了桃林搬桃枝。别看我们人少,干起活来,很快就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表扬。接着,我们又兵分两路,去用火烤地瓜和捉蚂蚱。吃着自己烤的红薯,甜甜糯糯的味道中还多了一丝幸福。
    2班、3班的同学则来到地瓜田中刨地瓜。大家拨开厚重的绿叶,找寻到地底下埋藏着的宝藏。大家也在这时才真正了解到了我们吃的地瓜在地底下原来是这般模样。随后,我们又分别剥玉米、捡桃枝。而后,我们也自己生火,烤出了我们挖出的地瓜。阵阵炊烟迷住了我们的眼,大家相视无言,却是一笑。尽管由于经验的不足以及时间的短缺,地瓜虽然表皮已经焦糊,可芯子却是依旧生涩,但我们却依旧兴致勃勃地看着火苗舔舐着地瓜,时高时低。隔着手套,感受着地瓜的温度,我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如同它是世间珍宝。这一天的学农生活着实令我们了解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受益匪浅。
    11班的同学继续研究和实践着掐南瓜苗的技能。除此之外,我们给全自动播种机加土、开电动三轮车送南瓜种苗、把一盘盘的南瓜苗整齐地摆到大棚里。同学们都分散在了各个不同的地方,主动地找着活干,还见缝插针地做课题研究谦虚地向阿姨们请教着。下午,我们耕地、剥蒜、种蒜。尽管土已经犁过,挺松软的,但今天重新把土犁出垄时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剥蒜种蒜则比较轻松,可却不简单。我们控制着每一株间的间距,调整着朝向,轻轻地用泥土把蒜瓣埋住。一直蹲着弯着腰,两个小时下来,不禁觉得劳累。
    晚上,在临沂四中的支持下,我校部分青少年学习马列主义协会的成员与四中的部分学生代表,共同组织了“重温知青时,不忘初心誓”口述历史人物专访活动,邀请了临沂四中老员工、上海知青沈国娟老师。老乡相见格外亲切,浓浓的乡音,暖暖的亲情,见证了鲁沪两地在特殊年代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段“初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