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生存 如何生存 为何生存 ——记2024年高一年级南京生存训练
撰稿: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发稿日期:2024年03月27日
    从1994年到2024年,我校的德育品牌项目——南京生存训练走过了30年。时隔5年,在建校70年之际重启传统项目意义非凡。南京,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名人轶事、人文景观,有着汇聚南北风格的文学作品、地质地貌、民风民俗等资源,更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南京生存训练,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理解“何为生存”,在陌生城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中学会“如何生存”,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隔空对话中感悟“为何生存”。此行的师生传承着曹杨二中“知行合一 学做一体”的精神品格,再次擦亮了南京生存训练经典项目的光辉,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一天 何为生存
    2024年3月2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搭上了从上海前往南京的大巴。
   到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我们有序集中在公祭广场开展了“历史不容忘却 吾辈定当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为南京大屠杀中33万遇难同胞默哀。场馆中的游客自发加入了默哀的行列,全场寂静,大家心中的悲愤却难以抑制。默哀仪式后,高一学生代表完成了大型配乐朗诵《铭记历史 面向未来》。哀恸的音乐,沉重的语句,激愤的心情。听着侯文英书记罗列的一桩桩侵华日寇的罪行,听着受难者的句句控诉,听到那句——“铭记历史,而不是铭记仇恨”,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全体同学合诵“少年中国说”时,我们更加坚定:历史不容忘却,吾辈定当自强!
    仪式结束后,我们进入了纪念馆参观。展馆中的一具具白骨,各界人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一个个被夺取生命的黎民百姓的姓名,无一不在向我们嘶吼着展现南京大屠杀中日寇的暴行。纪念馆中的灯光由暗到亮,我们向光明走去,带着大屠杀中千千万万受难同胞的希冀,走向和平与昌盛。正如纪念馆冥思厅中篆刻的——“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晚上的主题班会中,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体悟,纵有悲恸与愤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确了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从历史的创痛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第二天 如何生存
    清晨,朝阳缓缓升起,第二天的生存训练拉开了序幕。早晨7点,各组同学简单用餐后,便开始了接下来8小时的课题调研之路。
    玄武湖、秦淮河、鸡鸣寺、中山陵......大家分散在南京各处。一开始,大家面临种种难题,预期与实际不符、不敢开口发放问卷、交通路线不熟悉.....路途中,有的小组成员挤不上地铁,即便焦急,但各个小组坚持“雷打不散”的原则,不让任何组员落单,一同耐心等待下一班地铁,最终顺利抵达了调研地点。在小组组员的帮助下,在南京热情市民的鼓励下,所有挡在面前的困难最终被大家齐心协力地搬开。每位同学都在课题研究之中,突破着自我。在这意义非凡的生存训练中,大家不仅锻炼了寻路、沟通等基本生存技能,加深了同伴之间的凝聚力,更打破了教室四方的墙壁,打破了与世界的壁垒,建立起了自己与社会更深刻的联结,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不断充盈着生命的厚度,追寻着生命的意义。
    晚上的主题班会上,每位同学都对“如何生存”有了深刻的理解——坚持、团结、突破是这一天生存中的关键词。之后,各组组长还对这两天的课题进展进行了回顾,反思了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收获的成果。同学们行走于社会大课堂,成长于实践体验场,而这份成长将陪伴着我们继续前进。

    第三天 为何生存
    这是南京行的最后一天,同学们一早乘上大巴,赶往了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烈士回眸应笑慰 擎旗自有后来人”主题教育活动。《先烈忠魂永铭记,风华正茂继遗志》主题朗诵让我们与雨花先烈隔空对话。雨花英烈,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的只有16岁,但他们却用年轻的臂膀扛起了如山的责任!在高大的雨花台烈士雕像下,同学们站在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庄严而肃穆地向祖国许下自己的誓言。是无畏的烈士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美好的今天,而我们也必将追随他们坚定的步伐,追求真理之光,弘扬民族之魂,力展宏图大志,助力民族复兴!侯文英书记寄语高一学子:以星辰大海为征途,以家国天下为志向,以红色基因为底色。带着沉痛与缅怀,大家为雨花先烈们献上花朵,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回程路上,下起了大雨,阴沉的天空仿佛也在诉说着雨花英烈悲壮的往事……
    由于突如其来的大雨,各班在大巴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班会。大家分享雨花先烈的故事,播放《国际歌》,合唱《歌唱祖国》,带着信仰和精神的力量为三天两夜的南京生存训练画上圆满的句号。

    教师篇 行知园里学行知
    2024年3月22日上午,我校南京生存训练带队教师们乘车前往陶行知纪念馆。在陶行知墓前,开展了“学陶活动”。青年教师刘唯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分享了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四颗糖”的故事;孙雯老师分享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陶行知先生的渊源,从不懂到理解再到践行,由真善美的受教者转变为真善美的施教者。
    随后,教师们参观了新落成的陶行知纪念馆(师德教育馆)。该馆铺开长卷叙述了陶行知先生的一生:从创办乡村学校到抗日救国,从劳动教育到创新教育,从五项培育目标到每日四问,重新启迪着我们什么是“适合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京生存训练虽已结束,但这三天两夜的所见所闻所感却埋进了每个人的心底。我们回顾历史的篇章,踏着先烈的足迹,探寻生存的意义——为个人、为国家、为民族更好地活着。这是一次生存训练,更是一堂人生大课。


            文字:高一(7)班 赵雅蓉等
            图片:高一(2)班代佩晨 高一(12)班曹子涵等
            供稿:学生发展中心一部、政教室